课程赋能 共话成长 ——天景山第三幼儿园班本课程分享活动报道
发布时间:2024/12/6 12:28:56 作者:刘慧敏 浏览量:111次
虞永平教授指出:好的课程一定是有目的的,是层层推进的,是能够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。课程就在儿童的生活中,在儿童的行动里,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。为了提升教师积累课程实施经验,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发展,从而扎实推进课程建设工作,2024年12月4日中午天景山第三幼儿园开展了班本课程分享交流活动。
本次班本课程分享活动由各班教师进行分享汇报。在分享环节,教师根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发展线索、偶发事件、自然现象、问题等为切入点,运用图文、视频等形式向大家娓娓道来……
小一班王慧老师——《呀!橘子》
在橘子主题活动中,教师和孩子们一起通过“寻”“识”“探”“玩”等多种感官观察与探索橘子,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,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、创造力、动手能力等都获得了发展,打开了孩子与橘子世界之间的“大门”。
小二班何佳老师——《石榴红了》
《石榴红了》课程来自孩子的生活、孩子的兴趣、以孩子为课程主体开展一系列的活动。活动不仅帮助幼儿获得与水果相关的知识,还激发了幼儿探究水果秘密的兴趣,培养孩子热爱自然、探究自然,获得观察、推测和分析的能力,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合作分享,也收获着成长的惊喜。
小三班俞艳老师——《我“衣 ”定行》
小小衣服,大大学问。穿衣服看似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,但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,却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的事情。从孩子们午间起床时的问题出发,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,立足幼儿视角,深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,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,一起将孩子们提出的想法付诸实践,并在实践中摸索出最适宜、最有效的方法。
小四班嵇梦甜老师——《“袜”哈哈》
在整个课程开展的过程中,孩子们亲身体验、大胆尝试、积极动手,与袜子亲密互动,收获了许多出乎意料的“袜”精彩。同时还增强了孩子们的各种感知能力,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热爱动手实践的优秀品质。
中一班秦兆娟老师——《幸福满面》
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支持,帮助幼儿将生活中获取的面粉零散经验进行整合,通过利用看、听、尝、闻、摸、做中引导幼儿发现问题,分析问题,探究操作、解决问题,进一步探索生活中有关面粉的知识。
中二班陈培陪老师——《“薯”与你》
结合班本课程和本土资源,开展关于红薯的班本课程。正值番薯收获的季节,所以资源易收集,番薯也新鲜。课程时间虽然短,但是通过看一看、玩一玩、尝一尝,孩子们了解到番薯的生长过程,知道番薯身上样样都是宝。在本次课程的探索中,孩子们能够亲身参与,去感知、去观察、去发现、去探究自然世界的神奇与奥秘。
中三班徐海颖老师——《就“酱”吧》
《就“酱”吧》主题活动的体验,既是传统文化教育,又是我们追寻的生活教育,希望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,根植于幼儿的心灵中,成为滋养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养分,真正在幼儿的心灵中埋下一颗中国特制的文化种子。
中四班刘慧敏老师——《觅食记》
《觅食记》班本主题课程以幼儿实际生活为切入点,整合生活教育资源,不断丰富幼儿教育活动内容。孩子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认识米的种类,了解水稻的生长过程,更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了成功,分享了快乐。
大一班张璐老师——《千“编”万化》
在编织主题实施的过程中,教师始终站在儿童的立场,从幼儿对于编织的经验和兴趣点中寻找生长点,生成新的课程智慧。幼儿在尝试制作编织物品过程中是不断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。
大二班李子木老师——《“纸”和你玩》
通过三周的活动,幼儿对纸的来源、造纸的方法、不同造纸术的探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尝试。语言表达能力、科学探究能力、艺术创造能力都有了提升。幼儿在区域中也尝试用纸进行一系列的游戏活动:图书区的书签、连环画;建构区用纸搭建;美工区的喷绘等。
大三班周蓉老师——《无所“布”能》
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》中指出: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、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,把握时机、积极引导。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,孩子们知道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布,对布产生了兴趣和探究愿望,且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布,感受它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气息。
大四班李章老师——《嗨!“泥”好呀》
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中关于促进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的指导,设计了一系列有关泥土创意活动。《指南》中强调,幼儿的学习应充满乐趣和探索,我们通过泥塑、泥画和泥染等艺术形式,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。孩子们在玩泥巴的过程中,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,也在自由创作中体验到了艺术表达的喜悦。
本次分享的活动目的旨在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与交流,且共同进步,每一次的学习与探索都会是一场愉快的旅行。幼儿园班本主题活动的实施不是静态的、固定的框架,而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,及时捕捉孩子们有价值的兴趣点,深挖课程活动,在课程研究的道路上且研且思且行,让班本主题活动真正落地生根!